水族馆

暑假随笔

国文课作业...

阅读时间 1 分钟


说到暑假,绝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是国内学校在炎炎六月,暂停学校课程,让学生回家享受快乐的两个月时光的假期。然而不幸的是,绝大多数人认为假期待在家中即是一种失败,这种失败通常意味着孤立无援、没有朋友、缺乏上进心、没日没夜打游戏等等,简直可以把暑假宅在家与人生大失败画上等号了。忘记了学校放暑假的初衷:避开炎炎夏日,让学生能在家安心修养,在学期之间插入一段修整时间,同时减少夏日聚集导致传染病的可能。而这些忘记初衷的人们却想方设法在酷暑中旅游、上补习班、逛街。

暑,即炎热的夏天。假,白居易诗云:“宦情牢落年將暮,病假聯綿日漸深。”,此假意为经请求批准或照规定暂时离开学习或工作场所。暑假一词在日语中写作暑休,其中休的意思是休暇、休息。按照这个解释,暑假就应该顺着天时地利,在家安心休息。明知暑假的含义还要硬着头皮出门四处游荡的人简直是逆天行道。

不过说起暑假的来源,古代并没有暑假这一概念。期末考试结束后,学生放两个月的假,两个月之后再回学校学习下一个学期的内容。这种现代教育的时间安排方式是清代末年时期,西方传教士从海外带来的。一并带来的教育模式还有学期制度、体育课程和实验课程等。

有人认为暑假来源于古代私塾 ,由于古代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,乘凉只能靠西瓜扇子树荫,而这这些方法通常靠不住,私塾里的小朋友容易中暑,老师也怕出事,所以天气热的六月便会给大家放暑假,甚至有谐音“塾假”。这种想法很美好,可惜不符合历史事实。

自古以来便有希望孩子从年初一学到大年三十的变态家长,《义学条规》还特地规定:“长不辍耕,幼不辍读,暑日休务者,薄其饩廪。”意思是大人夏天不能停止农作,小孩夏天不停止读书,如果有胆敢给小孩子放假的老师,就扣他工资。

但从某种角度来说,古代学生也是有暑假的。只不过这个暑假不是现代意义的分割学期的暑假。而是称为田假,每年 5 月左右,学生便有一个月的田假,俗称农忙假,这个时间内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帮忙干些农活。这与暑假的概念不谋而合:在炎炎酷暑离开学校,回到家中,暂时放下学习,安心在家帮忙分担劳务。

直到 1905 年,教育家严范孙先生批判旧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时候,说:“往者学校未兴,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,无寒暑之休,无实验之法,无体操之训。”认为旧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理念脱节太严重,学生没有毕业期限,没有暑假寒假,没有实验课、体操课。

所幸不久后 1928 年,暑假一词终于出现在民国政府起草的法律之中,根据学年不同,暑假在 50 天时间左右。家长坐不住了,孩子不学习,赖在家里还要自己费神管教。

补习班很快嗅到商机,在报纸上刊登暑期补习班广告,然后收取各种补习费、管理费、证书费、住宿费等等。更有甚者联合起学校,借口”修缮宿舍楼栋“,将学生赶出学校,逼得他们只得参加补习班。很快,暑假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,只是把学习的地方从学校移动到补习班而已。暑假不但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意义,还沦为补习班的赚钱工具、体制内学生恶性竞争的手段。高中流行一句调侃的话:”不怕同桌是学霸,就怕同桌放暑假“。意思是暑假就应该努力学习,比在学校时还要更努力更认真学习,超过同班同学,若在学校每天学 10 小时,暑假就要学 14 小时,才能实现所谓的“弯道超车”。

这种态度仿佛是在说明在学校只需要平均程度的努力,如果想进步更快就要在其他人看不到的时间里更加努力地偷偷学。

我高中所在的年级,特别是我所在的班级,阴阳怪气嘲讽“学霸”的风气尤为严重。若是他们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学习,马上会遭到“你都满分了还学?”之类的嘲讽。尽管说者并无恶意,有的人也不在意,但有的人还是会避免在人多的地方学习,仿佛学习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,只能在宿舍或家中偷偷进行。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大家聚在一起就得玩儿,闲聊的话题绝不包括课程内容,散开之后暗地里用功这样的局面。

高中之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:明明在图书馆却说在打游戏;互相炫耀学习有多“差”;学习资料藏着掖着……种种现象,虽然可能有着各种社交因素的考量,但却和如今逐渐扭曲的教育脱不了干系。而大部分“阴阳怪气”的人都没有真正享受过暑假。